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家长学校 > 详细内容
孩子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
发布时间:2007年6月13日 16:37:00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270

    俗话说三岁看老,让孩子养成一生受用的好习惯,可以给孩子的人生加分。六一期间,记者走访了京城的一些幼教专家,他们建议,现在的家长更多的是从物质上满足了孩子的各种需求。不管合理不合理,而忽略应该从小给孩子养成一些好的习惯,这些好的习惯,就是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,它们可以使孩子赢得先机。

  习惯1:良好生活的习惯

  北京精诚教育集团北校区校长郭玉环表示,例如饭前洗手、起床后叠好被子等生活习惯的养成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开始。

  北京红黄蓝教育机构总经理史燕来建议,家长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师,父母日常的行动习惯对孩子影响很深。所以首先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起模范带头作用,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和教育者。例如,每天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主动做到饭前洗手,起床后叠被子等这些好的生活习惯,这样有意无意地将逐步帮助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。

  培养最佳时期:从二三岁开始。

  培养最佳方式:言传身教+有意识培养。

  习惯2:文明礼貌的习惯

  注意培养孩子养成讲文明、懂礼貌的好习惯。这首先应让孩子学会懂得尊老爱幼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。比如需要得到别人帮助时先说“请”字、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记得说“谢谢”等。还要懂得礼让他人,现在的小孩子都是独生子,习惯了吃独食,家长就要注意培养孩子。例如吃水果时先让爷爷、奶奶吃等,郭玉环说道。

  养成这种习惯,同样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培养。例如全家吃好东西时,家长首先要做到引导和示范作用,比如说“宝宝,今天奶奶很辛苦的,咱们把最大的、最红的苹果先给奶奶吃好不好……”家长应该经常给孩子说一些类似的话语,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效果。

  培养最佳时期:一岁左右最好就可以开始帮助孩子逐步养成。

  培养最佳方式:贯穿日常生活,例如提醒孩子得到被人帮助时要说“谢谢”,见到长辈要主动“问好”等。

  习惯3:养成独立的习惯

  东方金字塔儿童潜能培训学校连皇岑校长表示,独立习惯的养成对孩子至关重要。这包括独立学习、独立生活的习惯等。养成独立能力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大有益处。例如,我们现在总看见家长专门陪同孩子学习做作业,尤其是小学生这种现象更为普遍,其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,家长总是不放心孩子,嫌孩子做作业的速度慢,不得不“陪读”,与其说是陪读不如说是“监视”。

  郭校长认为,从孩子上幼儿园起,家长就要让孩子学着干一些简单的活儿。比如让孩子自己叠被褥、洗手绢、洗袜子等,这样可慢慢培养起孩子的兴趣,也逐渐地显示出孩子在某方面的能力来。特别提醒,家长千万不要一味地代替孩子做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。

  培养最佳时期:从1岁左右开始。

  培养最佳方式:家庭培养与幼儿园培养相结合。例如孩子能坐着自己玩玩具的时候,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跟自己玩一会儿,这样还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。

  习惯4:勤于思考的习惯

  幼儿教育专家阎晓霞表示,思维能力包括儿童数学逻辑能力、分类能力、推理能力、观察能力、想象能力、语言运用能力、空间能力、手眼脑协调能力、专注的心理品质。我们曾经在教学实验中使用了德国LOGICO儿童思维升级训练系统的教具进行对比后发现,一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究竟好不好,小学三四年级时会突出地表现出来,因为当孩子读一二年级的时候,基本上是靠机械记忆的能力学习的,而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,孩子依靠思维能力学习的。所以好的思维能力究竟能不能养成,三四年级这个时期就成了分水岭。

  郭校长说,孩子应该从小起就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,这对孩子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好处。在孩子的幼儿时期,可以经常带孩子多出去走走,多观察新鲜的事物,并引导孩子多读书、多动脑,从书中寻找答案或是与家人、老师和朋友讨论沟通。

  培养最佳时期:从3岁到7岁进行系统的训练。

  培养最佳方式:幼儿园或是专业机构培养的方式。

  习惯5:热爱生活的习惯

  史燕来表示,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爱,要让孩子养成爱的习惯,知道心疼长辈。爱是一个健康的、正常的人不可或缺的,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要如何去爱自己的爸爸、妈妈;要如何爱爷爷、奶奶,不知道去爱小猫、小狗;不懂得去保护身边的小动物,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。估计大家都记得北京有个高材生用硫酸泼熊的事件,这个事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在于,一个智商没有问题的高材生却在情商上出了问题。可见,一个不懂得爱的人,可能对于社会做出更极端的事情。

  郭校长表示,正像教育专家关鸿羽形容的那样“孩子年纪小的时候就像一包溶化了的铁水,它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。但孩子长大了,就像冷却了的铁水,变成一块铁块,再改变就很困难了。所以家长必须重视教育幼儿懂得热爱生活。

  培养最佳时期:幼儿时期到小学阶段。

  培养最佳方式: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。(记者郑江实习生冯婷婷)

  【记者观察】为考级学音乐不是好“习惯”

  让自己的孩子学一门音乐技能,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家长的“习惯”。音乐本是快乐之源,但由于家长强迫孩子学钢琴等其他乐器,如今音乐却成了很多孩子的每天的“负担”和最不愿意自觉完成的“任务”。雅马哈音乐中心高级教师平野认为,由于中国内地家长都希望孩子学音乐能拿个证书,好为将来的升学加分的过分追求,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孩子对于音乐的认识。

  只顾演奏技巧,忽视音乐本性。尤其是目前国内的幼儿音乐培训,过度强调技巧,学生只会按乐谱弹奏,并不能欣赏音乐作品所自然流露的感情和内涵。平野表示,学乐器最重要的不是技巧,而是“能否用音乐来表达自己”。他认为,由于天分和机会的关系,能够成为音乐家的孩子比例非常少,但是如果在幼儿期接受完整的音乐培训,每一个孩子都会从中受益。最新的研究证明,与音乐亲近能对大脑产生很大的影响。因为人在捕捉节拍和旋律时,大脑的不同部分会被分别激活,也就是说音乐能锻炼大脑。  眼下,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学乐器当成了名校的“敲门砖”,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越早接触乐器越好。但是,平野认为,音乐教育应该是“适龄教育”。比如说,两三岁时应该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整体感知,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;6岁左右就可以进行技巧性训练了。如果“拔苗助长”,只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反感音乐。

  目前,在中国内地,在孩子学习音乐的过程中,家长主要是以监督者的身份来参与的。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。如果家长懂一点儿音乐、能弹奏,在孩子对弹奏练习产生厌恶情绪时,家长自己弹奏一曲的话,就可以刺激并感染孩子,从而重新调动孩子对练习演奏的积极性。尤其是对两三岁的孩子来说,有家长参与的“亲子音乐”让孩子从“听”“唱”“读”“弹”四个方面对音乐有一个最全面的认识。(郑江)